豪购南京卫星通信“独角兽”,能否扭转东珠生态主业持续失血?
8月26日晚间,无锡东珠生态(603359)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凯睿星通信息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睿星通”)控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这一跨界收购动作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作为一家深耕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领域的上市公司,东珠生态为何选择进军卫星通信这一高科技领域?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跨界并购方案浮出水面,停牌前股价异动引关注
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标的公司凯睿星通2011年10月成立,注册资本5333.33万元。东珠生态应于8月27日起停牌,预计时长不超过10个交易日。核心交易方案包含两个方面,即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方式获取凯睿星通控股权,同步募集配套资金。
市场资金在停牌前夜已闻风而动。8月26日,东珠生态盘中两度触及涨停,最终收涨7.85%,单日市值飙升2.7亿元,总市值达37.38亿元。这种精准的股价异动,引发市场的关注。
交易细节显示,凯睿星通创始人史焱、李江华各持股约16.45%,作为主要交易对手方,已与东珠生态签署收购意向协议。但标的公司股权图谱复杂,国资与产业资本的退出路径,将成为交易落地的关键变量。
连年亏损,东珠生态急寻第二增长曲线
东珠生态的跨界突围,背后是主营业务的持续失血。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3年亏损3.15亿元,2024年亏损额扩大至6.30亿元。今年一季度续亏39.49万元,上半年亏953.9万元,同比下降173.44%。应收账款账龄拉长也导致资产减值计提激增。
券商分析报告认为,传统生态修复项目受宏观环境影响显著,公司迫切需要突破增长瓶颈。
被收购方凯睿星通则是名副其实的硬科技企业。凯睿星通不仅是南京市官方认定的“培育独角兽”,更深度参与神舟飞船、登月舱等国家级航天工程。公司官网显示,公司自主研制的卫星通信终端、低轨星座系统等产品已应用于军事、应急、海洋等高端领域,形成八大产品线技术壁垒。
跨界收购风险尚存,整合需迈过三重挑战
行业资深人士认为,这场看似美好的“技术联姻”,实则暗藏多重风险。
首先,估值鸿沟待填补。凯睿星通作为未上市科技企业,估值定价尚无定论。而东珠生态停牌时市值仅37亿元,若标的估值过高可能引发中小股东抵触情绪,且标的公司作为未上市企业,资产质量仍需翔实尽调。
其次,监管审批存变数。跨界重组面临更严苛监管审视。2024年证监会新规明确要求严控“盲目跨界投资”,尤其对主业萎缩企业的转型并购重点监控。交易需先后通过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及证监会审核。
第三,产业协同待破题。环保与卫星通信的产业链“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东珠生态此前曾试水AI领域投资,持股四川迪洛斯10%股份,但坦言“未开展实质性合作”。卫星通信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对现金流紧张的收购方构成持续考验。
资本市场从不缺惊险一跃的故事,但只有穿越产业周期的认知鸿沟,才能让跨界并购的翅膀真正承载起转型的重量。37亿市值环保企业东珠生态能否撬动卫星通信“独角兽”?技术基因与工程思维的碰撞会否催生化学反应?答案尚待时间检验。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