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今日清明:四月春风醉 雨沐皆清明

4月4日20时49分,迎来清明节气。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澄澈和暖的清明,我们踏青放鸢,追花寻春,看万物舒展成生命的礼赞;也折柳为笔,蘸取四月的雨丝,将绵延千年的慎终追远写进春泥。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有哪些传统习俗?清明节又留下了哪些千古名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清明节的文化与智慧吧!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最初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时,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后来,重耳即位后,未能奖赏介子推,导致介子推隐居深山,不愿接受封赏。晋文公焚山逼其下山,不料介子推宁死不出,最终葬身火海。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全国禁火三日,此后逐渐演变为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成为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1. 气候特点

时至清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就不冷了,便不会再下雪了;此时的天气,南方与北方很不一样,北方干燥少雨,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南方湿润多雨,气候清爽温暖,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2. 清明三侯

一候桐始华 :桐花是清明“节气”之花,它清芬怡人,花朵为白色,花瓣上有淡红色的脉纹,非常漂亮。

二候田鼠化为鴽 :“鴽”指鹌鹑类的小鸟。由于天气变暖,喜好阴凉的田鼠躲在洞里不肯出来, 此时喜欢阳光的小鸟却出来开始活动了,古人便误以为田鼠变成了小鸟。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天气多雨,由于雨后的空气中含水量增大,因此天空中便开始出现美丽的彩虹。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扫墓祭祖

清扫墓地:清理杂草,整理墓碑,使墓地整洁。

祭拜祖先:摆放供品,焚香燃烛,表达思念。

祭奠仪式:烧纸钱、叩首祭拜,寄托哀思。

踏青郊游

踏青赏花:清明节气温回暖,适合郊游、赏花。

放风筝:古人认为放风筝能驱邪祛病,寓意吉祥。

春游聚会:亲朋好友相聚,共享春日美景。

吃寒食与青团

寒食节习俗:早期清明节前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青团:糯米团子加艾草汁,口感软糯,寓意清新健康。

鸡蛋、寒食粥:部分地区有吃鸡蛋、寒食粥的传统。

调理养生正当时

“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医生建议,清明前后,可从情绪管理、饮食调整、适当运动等入手调养身体、预防疾病。

顺时调节,平和心气。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未病科医师夏雪表示,过度忧思会影响肝气生发,如因清明祭扫引发哀思,可通过室外踏青、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舒缓情绪。“经络调养也很有效,可按压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的太冲穴疏肝理气,按压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的大椎穴扶阳气。”

饮食适度,柔肝健脾。清明时节,青团等传统饮食和野菜等时令蔬菜受到人们欢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刘丽提醒,过量食用糯米制品易导致胃肠蠕动减缓,引发腹胀、嗳气,建议每天食用青团不超过2个,搭配饮用温热茶水可帮助消化;踏青采摘回的野菜应清洗彻底,充分焯水后食用;少量多次食用春笋、菠菜等时令蔬菜促进肠道蠕动,适量摄入山药、小米等甘味食物健脾养胃,少食冷饮以免助湿生痰。

运动柔缓,避免大汗。清明前后湿气渐重,久坐久卧易致气血不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治医师刘爽建议:日间每坐卧1小时,应起身活动至少一次;可选取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柔缓运动舒缓身心,避免剧烈运动出汗耗伤阳气;外出运动时,应注意颈部大椎、腰部命门、腿部三阴交等穴位保暖。

诗句里的清明

清明节是诗人笔下的灵感源泉。许多经典诗词描绘了清明的意境,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追思和对春天的感悟。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王禹偁《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高翥《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清明,

看草木,观山河,

把思念长留心间。

那些再也无法相见的人,

你们还好吗?

拂过面颊的风很柔、很轻、很暖,

是你在拥抱我吗?

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