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成都市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杨静:写作要从为“写”而写转向为“思”而写 | 四川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由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社联合打造,《青年文摘》杂志社鼎力支持的第十届四川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暨2025年“十大青少年作家”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

本届作文大赛以“智启山河・笔铸未来”为主题,立足新时代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围绕科技与人文、生态与发展、文化传承、青春成长、社会观察、全球视野六大维度系统构建命题体系,旨在引导青少年以文字为舟,探索时代命题,弘扬主旋律,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正值作文大赛“火热”进行,封面新闻联合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推出《名师解析》栏目。本期特邀成都市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杨静,讲解赛事主题,点评优秀参赛作文,为参赛选手们提供系统性写作指引,同时为更多学生带来文学点拨。

一起来看看她的分享

嘉宾介绍:

杨静,中学高级教师,成都市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优秀科研先进个人。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钟亮名师工作室成员。公开课、视频课、教学设计多次获全国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得国家一二三等奖,曾获“全国教育创新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中考锦囊》,担任多本畅销杂志的特约编委。

优秀作品点评:

《看,风景在变》

王瑜(7)万达实验学校

记忆里家中的院子总是被太阳镀上一层薄光,灰石板中野草茁壮生长,有些竟开出了花,如繁星点缀在灰色的幕布。一座座矮小的房子坐立在山林之中,人们似蚂蚁穿行在其中。鸟儿飞过头顶,穿过林梢,滑向天空。(文章以“记忆里的院子”为起点,用“灰石板中野草开花”“蚂蚁般穿行的人群”等细腻意象勾勒出充满烟火气的传统生活图景。)

挖掘机的轰鸣声响彻整个天空,一座座矮房子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曾经的泥路被水泥包裹着,路边也修起了防护栏。

故乡的天空泛起白云,风吹落树上的梧桐叶。我踏出车门,高楼大厦矗立,汽车驰过,扬起的尘土遮蔽了往日的蓝天。街道上,卖各种小吃的商贩吆喝着,只是再没那小时候的吸引人了。我沿着街道望去,各式的推车皆为合金材料制成,再没有岁月压弯的弧度。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有些东西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而有些东西,永远留在了过去。

沿着宽阴的街道往河边走,曾经的河岸变成了湿地公园,岸边立着“禁止捕鱼”的警示牌。我想起小时候,李伯伯总在暮色里撒开渔网,银鳞跃动的鲤鱼溅起水花,惊碎满河星光。如今湖面漂着几艘观光船,船支行驶过的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发动机的轰鸣声搅碎倒影。觉得走累了,便坐在一旁休息了一会儿,突然,几柱水柱升上空又落下来,似乎是在试探着什么。忽然,只见人工喷泉冲天而起,在阳光的照射下展现出七彩光晕,人群爆发出掌声,却再不见白鹭掠过水面,新旧风景的交替,如同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各自的时空里延伸着,看不到尽头。(曾经“银鳞跃动惊碎星光”的捕鱼场景,演变为“发动机轰鸣搅碎倒影”的观光游船,人工喷泉的七彩光晕取代了白鹭掠过水面的诗意。作者以“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喻指新旧风景的并存,看似平静的描述下暗含对生态保护的深层思考。)

暮色渐浓时,我遇见了外婆。她指着对岸灯火通明的商场,浑浊的眼睛亮起来:“想不到,我还能在自家门口逛这么大个超市。”她抚摸着已经白了的头发,“唉,人老了啊。”晚风传送着优美的音乐,霓虹灯照亮她眼角的皱纹,皱纹藏着的旧时光,与眼前的繁美风景不断交错,重叠成一个新模样。外婆的话让我明白,发展改变的不仅是模样上的繁华,还有精神上的升华。(作者并未陷入简单的新旧对立,而是在“外婆望着灯火通明商场时浑浊眼睛的亮光”中,捕捉到科技文明与人文情感的微妙共振——超市的便捷与旧时光的皱纹重叠,恰是科技工具向人文桥梁转化的生动注脚。)

返程时,高铁穿过城郊。我贴着窗户向外看去,曾经的荒地,现在变成了工厂,变成了新能源开发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那些只属于过去的,变成一块琥珀永远珍藏在人们心里。(作者巧妙运用“琥珀”这一意象,将消逝的旧时光定格为精神坐标,既承认“生活越来越好”的发展必然性,又守护着“属于过去的珍藏”。)

人们的生活不只需要科技的发展,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科技不仅是冰冷的工具,更是人文桥梁。在风景的更迭中,让科技充满温度,让爱充满世界。(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而是以少年特有的敏感与包容,在“风景更迭”中捕捉到发展的多面性。当科技以推土机的力量重塑山河时,作者看见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人与人情感连接”的永恒命题;当生态保护以警示牌的形式介入生活时,她感知到的不仅是规则的约束,更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融合。)

名师范文赏析

心有千般意,药香藏未来

成都市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 杨静

晨光如温润的手掌,抚摸着李庄古镇青石板路上深浅不一的印痕。我带着孩子们穿行于窄巷间,好奇地打量着两旁斑驳的木门与褪色的门神画。一阵微苦回甘的气息从巷子深处飘来,牵引着我们走向那间老药铺。

药铺里光线微暗,药柜的百子格密密麻麻,柜台后面,张奶奶正用一柄小铜秤称量药材,她戴着老花镜,手指带着岁月的痕迹,灵活地将药材铺在纸中包成棱角分明的小包。她抬头看见我们,脸上漾开笑意:“孩子们,来,进来看看吧。”声音饱含润泽生命的温存。

张奶奶拈起几粒枸杞:“枸杞养目润心,要选色红肉厚的哦。”她随后拿起一小把薄荷叶,递到前排同学鼻尖:“闻闻看,像不像含着一口清凉的泉水?醒脑提神,最宜暑热。”最后,她拈起几枚深褐色的丁香花苞:“瞧这小钉子似的花骨朵,古称‘丁子香’,祛秽避虫……”她介绍每一种药材时都如数家珍,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讲老友的故事。

阳光透过天窗,斜斜地洒在张奶奶身上,也照亮了柜台上那一排排整齐的药材包。凝望着她鬓边丝丝白发在光柱中银亮闪烁,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传统药香也可以在学校飘扬。回到学校,我组织学生制作香包,孩子们依据所学,精心配伍:薄荷取其清芬,艾草取其辟邪之力,丁香则发挥驱虫之功。细碎的草药在少年们指间沙沙作响,被仔细地填入小巧的布囊。有孩子边做边念叨:“薄荷多放些,蚊子最讨厌这味道!”清苦的草木气息在教室里静静弥漫,如同被唤醒的古老回音。

香包制成,少年们雀跃着将心意传递。送老师时,小班长轻声说:“愿这草木清气,伴您批改作业时神思清明。”赠父母时,羞涩的男孩儿把香包塞进妈妈掌心:“妈妈,有我的香包,蚊子再也不敢靠近您啦!”张奶奶也收到一份特殊礼物,她捧着孩子们稚拙却心意满满的香包,眼中泛起温润的光,笑得如盛开的菊花般灿烂:“好孩子,这个方子太特别啦!”她欣慰地看着那些香包,像看到一粒粒种子被孩子们的手播撒进时间的土壤里。

我低头嗅了嗅手中那枚小香包,药材的苦涩与草木的清气氤氲四周,仿佛是时光深处传来的气息:草木根脉的智慧,通过少年之手破土重生,他们包起的何止是草药,分明是正在萌发的春天。这微小的香囊里,正悄然孕育着连接古今的永恒绿意,无声预告着参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