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会场聚焦|绿水青山“高颜值”化为金山银山“高价值”

人民大会堂西藏厅有一幅名为《扎西德勒图》的壁画,描绘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藏语中,扎西德勒有欢迎、祝福之意。

以这幅意蕴深远的壁画为背景,3月6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西藏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并对中外媒体开放。

今年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会场上分享的最新发展数据令人振奋。去年,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产值增长22%,全年旅游接待人次和总花费分别增长16%、15%。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近来也取得重大成果,估算西藏自治区生态系统碳汇为4800万吨/年,碳盈余达3660万吨/年。

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高颜值”,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高价值”,代表们这样期许。

一幅画

春风吹拂雪域高原,冰雪消融、山野翻绿,万物复苏萌动。会场上,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拉琼铺陈出这样一幅生态画卷。

他的亲身经历更有代入感。“以往,雪豹经常神出鬼没,但最近,拉萨城镇周边都能监测到它的踪迹。”拉琼兴奋地与媒体聊起研究新成果。他发现,雪豹活动轨迹范围越来越大,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村落几乎都能拍摄到它的踪迹。

作为高原旗舰物种,雪豹种群的变迁恰是西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要成效的鲜活缩影。

拉琼分享了一组数据: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西藏自治区内各类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呈现出快速恢复增长的趋势,雪豹、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等自然种群数量得到显著增长。比如,高原野牦牛数量达4万多只,藏羚羊30多万只,藏野驴近10万头,黑颈鹤约占全球数量的80%。目前,西藏自治区50%以上国土面积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庞大的生态资源,想要更好利用,势必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

拉琼所在的西藏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该校生态学也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理学博士点,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已故复旦大学教授钟扬,既是拉琼的老师,也是西藏大学生态学科的奠基人,曾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不仅为青藏高原收集了近4000万颗种子,也在无数藏族学生的心中种下科学研究的种子。

斯人已逝,但钟扬为后来者留下的这幅生态画卷,却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加快构建高原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加强基础数据共享机制,支撑起重大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沿袭着恩师的路,拉琼仍在不断前行。

一江水

从拉萨到上海,虽相隔数千公里,“最美自驾线路”318国道把两座城市连接起来,更多故事有了发生的可能。

会场上,翻阅材料的中外媒体记者不约而同地圈画出一个新亮点——“完成首笔绿电交易”。不久前,西藏地区绿电首次实现跨区外送,为包括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在内的诸多用户提供优质绿电。

从“用电难”到“电力外送”,西藏的绿色转型不仅带来经济收益,也为全国能源结构调整作出贡献。

在代表们的分享中,首笔绿电交易的故事愈加丰满。原来,每年丰水季节,西藏自治区内各水电站来水增加,电网电力电量逐渐富余,便可通过省间通道进行外送。当然,这背后离不开各类枢纽通道的加速建设,让彼此互联互通有了可能。

资源要素不断流动中,身处长江流域的城市有了更多交互机遇。

本月起,受日喀则市定日县地震影响的珠穆朗玛峰景区恢复开放,这令等候许久的登山客惊喜不已。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方红表示,将深入实施“旅游+”行动,推动集人文旅游、康养、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逐步走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新路。

目前,定日县已有多个“旅游+”产业赋能项目落地。其中,在上海援藏联络组支持下,锦江集团等国内文旅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珠峰景区合作运营。此前,上海选取珠峰山脚的两个村落,打造民俗文化村,并结合当地特色推出附加值更高的文创产品,更多高原农牧民在“家门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