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发展迅速,爬山也有外挂了,专家:需解决“卡脖子”难关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政府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未来将继续加大投入,而2025年全国两会能否制定更加系统的政策值得关注。业界表示,发展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来看两会前瞻系列报道——

凤凰卫视记者亲自体验了一款可穿戴装置的机器人,它内置了人工智能,可以识别人的行动意图,走起来好像是一双手推着腿在前进,跑起来也感觉有人在推。
这款机器人不足2公斤,一次充电可以运行3个多小时,佩戴行走大约14公里的路程,能节省佩戴者三成能耗。创始人余运波表示,这款机器人采取自发研究的AI(人工智能)算法,包括运动控制算法和地图识别算法,经过上万次迭代,才做到“善解人意”。

深圳市科技公司行政总裁 余运波:
它必须要善解人意,它要感知、要判断、要理解。它能够理解人的动作,但它是瞎的,它是聋的。所以我们后面会把它变成一个能理解、能看、能听的设备,那么它的AI(人工智能)属性会大大增强。
蛇年大年初二,这款机器人在泰山景区让游客体验,收获不少点赞。余运波说,目前许多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项目技术先进,但缺乏实际应用场景,难以落地,他认为突破的关键在于找到行业刚需,解决实际问题。

深圳市科技公司行政总裁 余运波:
现在有些大科技“叫好不叫座”,我们也面临这样问题,我们原来也是在很多地方,比如说老人也用了,运动爱好者也会用,爬山也会用,但是推广效果都没有那么好。泰山爆火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觉得在泰山爬到山腰的地方,它变成刚需了。
记者穿戴着它爬了一个六十度的坡度,感觉“像蜘蛛侠一样”,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可能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钢铁侠盔甲”。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政府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制定2025到2030年发展规划,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结合,助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专家表示,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入,政策扶持需重点解决“卡脖子”问题。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6G与人工智能课题组组长 胡国庆:
必须要扶持出我们自己的国产化的AI芯片,比如说从光刻机、芯片的一个制造,要解决“受制于人”的一个问题。把我们国内一系列软硬件的AI的生态也要进行构建好。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加大例如高校对这种核心技术的攻关,包括支持一些人工智能的国家重大专项,去推动产学研的结合,攻克我们目前被“卡脖子”的一些相关问题。
2024年,各类新技术的商业应用如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涌现,提振经济发展的信心,而2025年全国两会能否制定更加系统、更为精准、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值得关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通证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恩汉:
我们国家正在加紧地去完善数据的相关制度,包括数据的产权制度,数据促进数据的流通与交易,去产生更高质量的一个算法,去大力地推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另外也要鼓励这些中小企业能够投入到人工智能算法的研发过程当中。

专家表示,目前,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完善数据制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鼓励中小企业研发,以及推动自主开源生态建设等措施,继续保持优势。而未来,行业方面还会面临算力、团队创新能力和盈利模式等挑战,数据监管和版权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来源:凤凰卫视张萧、李庭深 深圳报道
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