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刘静 | 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塑造育人新优势

当前,教育数字化已然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以AI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强势应用,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理念和教育范式的重新思考。世界各国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给予了高度关注与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基于数字技术而又超越数字技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的系统性教育变革。就此而言,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既是对数字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冲击的有效应对,也体现了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对教育育人本质与育人初心的坚守。

遵循“智能向善”原则

坚定正确育人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嵌入教育模型开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首要任务是将服务立德树人确立为根本出发点。具体而言,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中国版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的开发,尤其是在开发和设计适用于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时,必须遵循“智能向善”的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模型构建的价值内核。此外,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关注学生与智能机器互动过程,确保智能机器所生成内容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推动技术赋能育人,加快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方式变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主题。如今各类功能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以“智能教育者”“智能学伴”“虚拟教师”等身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然而,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部分学生把AI当作写作业的“神器”,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复杂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可视化,客观上降低了学习难度。这种做法虽然提升了教学的生动性,看似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深度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宝贵机会,背离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目标。所以,推动数字技术赋能育人方式变革,必须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核心原则,以更为积极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自觉,促使他们成为主动发展的个体。

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注重育人实效提升,突出开发数智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指人们学习工作生活需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在当今这个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生活与工作各个层面的时代,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因此,将数字教育深度融入学校课程教学,开发数智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开发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个性化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使他们熟练掌握编程、算法、数据分析等核心数字能力,不断提高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全面提升育人能力,促进教师培育数字素养。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这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中,教师是无可替代的核心角色,他们的数字素养和能力对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人机协同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教学模式,这无疑对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教师的数字素养包括将数字技术及其产品运用于教、学、管、评的能力,还包括对人工智能风险的认知与防范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综合考虑教师教龄、教学经验、现有数字素养水平等因素,分层次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助力教师尽快补齐数字教育能力这一短板,全面提升教师对数字化教育的适应性和胜任力,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建设数智化家校共联体

凝聚家校合力,建设数智化家校共联体。家长作为学校治理主体之一,是教育政策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反馈者,是数字化教育场景建构与教学实践不可或缺的支持者,也是教育数字化风险的重要防范者。学校要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倾听家长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家长参与的决策与监督机制,让家长参与并监督教育数字化项目的规划与实施过程。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等途径,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教育数字化的理念、特征以及相关要求,提升数字素养,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中。同时,学校也要关注家长群体在教育数字化适应性方面的差异,为那些由于经济、学历、地域等因素而在数字素养方面处于弱势的家庭提供个性化支持,从而确保每一个家庭都能够享受到教育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一论断,指明了教育数字化在新时代教育变革中的关键地位。面对变革浪潮,坚守育人初心,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这条新赛道的巨大潜力,让教育数字化转型切实服务于人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也是我们必须认真解答的重要命题。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