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践行“两高四着力”·高效能治理·漯河实践

一支服务队 温暖邻里心丨践行“两高四着力”·高效能治理·漯河实践

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为什么在漯河召开?漯河有哪些经验可供学习、借鉴?《河南新闻联播》推出特别报道《高效能治理·漯河实践》,让我们通过“一支服务队”“一张智慧网”和“一套工作法”来解读漯河密码。先到社区看一支正在搞活动的志愿服务队。

现场:(血糖)5.8,还可以。

每周六,漯河市漓江路社区的广场都格外热闹,“爱见周六”志愿服务集市准时开张。“天桥义工”、“小杰约媒”等志愿团队支起摊位,义务为居民提供理发、义诊、磨菜刀等便民服务。

“天桥义工”志愿者 张玉香:现在每到周六我都来参加义工活动,(我们)理发店就关门了,服务大家了你心里舒服了,这钱算啥了。

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街道漓江路社区居民 张学鹏: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非常开心非常满意对这个事儿。

广场上,还有一个志愿服务积分刷卡的摊位。志愿者参与服务前刷一次卡,结束时再刷一次,系统自动记录服务时长并折算积分。

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街道漓江路社区党委书记 靳会杰:让他们的志愿服务变得有价值,可以(在积分超市中)换一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可以拿到积分来兑换我们的服务,到我们的长者餐厅来换我们的餐食。

临近傍晚,社区厨房里饭菜飘香。志愿团队“妈妈团”的成员们正忙着准备晚餐。此时,一通电话响起,独居且腿脚不便的刘胜利希望能“送餐上门”。

现场:胜利,给你送饭了啊,今儿个晚了,谢谢,好嘞,这是给你炒了菜、炒了饭,油馍烙馍。谢谢

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街道漓江路社区居民 刘胜利:我自己没法下楼,全靠社区帮忙,送的菜都可可口、可丰盛。解决了可大的问题。

“妈妈团”由80多名退休党员和热心居民组成,为像刘胜利这样的困难邻居送餐是她们的日常。

“妈妈团”志愿服务队志愿者 魏新梅:因为我们的一技之长,就是做饭,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的心情也非常愉快。

服务是最好的治理。为系统化推进志愿服务,漓江路社区成立了全省首家志愿者党委,在志愿者党委引领下,社区培育出23支特色志愿服务团队,汇聚了5000多名热心群众。街头巷尾,处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妈妈团”关怀邻里、“文艺轻骑兵”送欢乐、“护苗志愿服务队”守护成长... 累计服务群众已超过20万人次。

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街道漓江路社区党委书记 靳会杰:通过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引领和带动我们更多居民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从我们的群众站着看,到跟着我们干,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新格局。

一张智慧网 兜住大小事丨践行“两高四着力”·高效能治理·漯河实践

无人机化身“空中网格员”,智能平台秒级响应民生诉求。漯河市打造智慧治理“一张网”,小事网格办、大事联动办,让基层治理更高效、精准。

漯河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郭雪松:从整个小区看一下,还有别的楼没有?看有没有脱落情况,有的话都记住。

在漯河市市域基层高效能治理平台,工作人员正通过平台的无人机巡检功能对小区进行外观检查。

漯河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郭雪松:接到群众的反映,该小区墙体脱落比较多。网格员到现场以后,他看不到比较高的位置。所以我们就调配了我们的空中网格员,就是无人机,去现场取证,根据严重程度来交办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快速反应,技术赋能。漯河打通综治、城管等38个业务系统,汇聚2.6万路视频监控资源,构建了10517个网格“全域一张网”,用智慧化手段实现基层治理全覆盖。

漯河市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专班智慧平台工作组副组长 陈文学:我们通过基层高效能治理平台,每天收集民情、警情、社情、急情、舆情、访情,通过“六情”数据的分析,把群众身边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最小端。

除了线上的“大数据”,漯河的2.8万网格员每日巡检,实时解决问题。

漯河市源汇区团结小学副校长 刘国勤:我们学校门口属于商业街,(车主)开车速度比较高,道路比较狭窄,在上学、放学的时候,容易出现交通隐患。我们把校门口安装减速带(的想法)报给了网格长。

接到诉求后,网格员将诉求上传平台。平台分析后,发派到公安部门处理。

漯河市源汇区马路街街道八一路社区网格员 李珂:之后3到4天就有交管部门过来把这个减速带装上。

从6月份试运行开始,平台已经上报处理各类事件4339件。最近,平台又上线了“漯小智”微信小程序市民端,遇到问题群众可随时随地上报处理。

漯河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郭雪松:我们叫智能客服,它要加入到我们的小区群,来方便小区居民直接@它,一些更智能的功能还在逐步上线。把这些新技术应用起来,减轻基层负担,快速响应群众诉求。

郑州市航空港区组织人事部部长 李鹏:这个平台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借鉴兄弟地市的(路径),智能化和AI,改造提升传统治理平台成效。

一套工作法 化解千家事丨践行“两高四着力”·高效能治理·漯河实践

从村集体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薄弱村”,到年入百万的“明星村”,再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漯河黑龙潭镇老应村把“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拧成一股绳,把实事办进老百姓心坎里。

村民应文革最近有个念想,看到村西头旧坑塘改造成500平米生态浮岛公园,风景宜人、功能齐全,他也盼着自家门口的旧坑塘能焕然一新。为此,前天,他试着向网格员提出了想法。让他惊喜的是,仅隔一天,专业测量队就上门了。

河南海存实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 应军旺:这路的高度,坑的高度,还有GPS测一个实际数据,把这数据汇总以后,在一周之内,我们会有一个纸质性的文件报上去。

效率从何而来?关键在网格员手机里的“漯小智”系统。村里58名网格员凭借这个“掌中宝”,实现民情上报、隐患巡查、矛盾调解“秒传秒应”。

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网格长 应贺杰:人人都下载一个,村里有啥事件了,点这个上报,群众有啥需要帮助的问题,通过这个平台,一提交很快就回应了。

看着施工队忙碌,应文革喜上眉梢。更让他高兴的是,村里邀请他和邻居们共同参与坑塘的规划设计。

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 村民:得安几个路灯给坑塘那,不安路灯不中。既然建了,建得好看一点,方便一点。

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网格长 应贺杰:大家反映的问题通过“漯小智”平台也提交上去了,(有)回应了咱再坐一块儿商量看看,有啥意见了咱再提提。

智治提速增效,德治则春风化雨。 村里一间暖心的“和事堂”,成了化解矛盾的“稳压器”。退休干部王庆安主动当起调解员,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用“拉家常”的方式,成功化解了30多起邻里纠纷。潜移默化中,争当“好媳妇”“好婆婆”的文明新风在村里悄然兴起。

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村民 王庆安:俺村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议,大家治,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都是乡里乡亲的,既讲情,讲理还得讲法。

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 村民:俺的人心齐,卫生搞得好。俺的工厂,合作社都搞了可好,小孩儿不出家门,跟媳妇,都管挣钱。

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党支部书记 应朋伟:每天下午我们村“两委”都在这儿碰头,能解决群众的诉求,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件,我们每次都是非常认真地研判,解决我们群众的后顾之忧。

瞄准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老应村探索出一条“四治”融合的治理新路,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加速变为“马上就办”,“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濮阳市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 酒晓玲:老应村在乡村治理这一块也是给我们打了个样,所以我想这次学习之后把老应村的先进经验带回去,接下来是要进一步把网格做实,把战斗堡垒建得强起来,把服务让它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