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代的中国情——托马斯·拉贝续写“南京好人”故事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约翰·拉贝是一个温暖而有大爱的名字。1937年,当侵华日军在南京发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这位德国人保护了20多万中国人,被亲切地称为“南京好人”。88年后的今天,他的精神仍在延续——不仅在史料与纪念馆中,更在后人身上代代传承。
“救一命,如救苍生。”日前,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在谈到由祖父传承的家族精神时如是说。多年来,这位德国海德堡大学妇产医院教授积极投身中德和平事业以及两国妇产、生殖医学等方面的合作研究,曾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今年7月,他又荣获了中国外文局主办的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即将举行之际,这位74岁的医学专家受邀访华并将继续推进他与中方伙伴的合作。
跨越百年:四代人的中国情愫
“获得兰花奖对于我和家人而言是一项极高的荣誉。”托马斯·拉贝说,“这不仅肯定了我过去20年与中国伙伴的密切合作,也体现了拉贝家族117年、跨越四代人对中国的深厚情谊。”
二十多年来,托马斯·拉贝致力于在医学与文化领域为中德交流搭建桥梁。在讲述与中国的情谊时,他提到了很多中国友人。“没有他们,我的项目——无论是在医学还是人道主义领域——都不会如此成功。”

托马斯·拉贝与好友阮祥燕、阿尔弗雷德·缪克教授(从右至左)在北京妇产医院为中国首例卵巢组织冻存移植婴儿悠悠庆祝两岁生日。(照片摄于 2023 年 9 月 6 日,阮祥燕提供)
托马斯·拉贝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阮祥燕教授的合作已经持续了十二年——从共同编写中文版医学教材,到联合会诊疑难病例,再到共同策划国际学术会议,这段跨越国界的合作结出了丰硕成果。“阮教授和她的团队还在一年内将我的书《拉贝与中国》译成中文,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托马斯满怀感激地说。
除了与医学界的合作,托马斯·拉贝还不遗余力推动历史记忆的传承。
他与北京联合大学梁怡教授的合作已逾20年,两人共同研究拉贝日记中的文献资料,建立了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对于梁教授不辞辛劳地审校书稿,他更是赞不绝口;而对于南京大学约翰·拉贝纪念馆主任杨善友与其共同进行学术研究、筹备约翰·拉贝生平展示的那些经历,他至今仍难以忘怀。

中国前驻德大使吴恳(中)和夫人(右一)于海德堡参观约翰·拉贝中心。(照片摄于2023年3月14日,托马斯·拉贝提供)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前驻德大使吴恳先生,他对我们全家和交流中心给予了巨大帮助。” 托马斯·拉贝回忆道,在新冠疫情最艰难的时刻,他曾向吴恳大使写信求助。随后不久,一批批来自南京的药品、防护服、口罩和消毒剂跨越万里送到了海德堡。“对于这些帮助,我们永远不会忘怀。”托马斯动情地说。
如今,拉贝家族的中国情还在延续。托马斯之子马克西米利安·拉贝正在学习中文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来华访学。“他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托马斯高兴地告诉记者,“希望有一天,马克西米利安能接过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的管理工作,成为第四代‘友谊使者’”。
《拉贝与中国》:用文字延续记忆
托马斯的书房里曾珍藏着祖父留存的全部著作,1997年出版的《拉贝日记》正是源自其中长达约2000页的手稿,其中详细记录了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期间日军烧杀淫掠的暴行和约翰·拉贝等国际友人救助中国难民的事迹。

约翰·拉贝的著作在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展出。中间是托马斯·拉贝的新书《拉贝与中国》。(托马斯·拉贝提供)
2016和2017年,托马斯分别将这10卷本手稿和祖父的部分珍贵遗物捐赠给中国中央档案馆。“我认为,那里才是永久保存这些文献最合适的地方。”拉贝说道。
此外,在约翰·拉贝的其他手稿中也保存着大量与中国相关的史料。十余年来,托马斯不遗余力地整理编撰这些文献,最终完成了《拉贝与中国》一书,并于2024年出版。书中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与档案,不仅记录了约翰·拉贝在华30年的经历,也展现了拉贝家族四代人与中国的百年友谊。

托马斯·拉贝陪同梁怡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原副馆长刘建业(中)在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参观考察。(照片拍摄于2006年5 月2日,托马斯·拉贝提供)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仅出版社的流程就耗时三年多。然而这些付出是值得的。”托马斯感慨道,“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座跨文化的桥梁,承载着对祖父人道主义精神的追忆,也传递着对和平的深切呼唤。”秉承这一初衷,托马斯承诺将此书的全部版税所得捐予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的公益事业。
尽管该书已经问世,但在托马斯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未‘完成’。”他透露,后续还有许多相关计划,包括该书英文版、电子版以及儿童图书《拉贝爷爷给中国孩子讲故事》的出版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四集纪录片,目前剧本正在准备中。”
与此同时,位于布达佩斯的一家新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也正在积极筹备中。在医学领域,托马斯还计划与阮祥燕教授共建一个免费开放的“女性健康虚拟学院”教育平台。他还建议开展体外配子发生等前沿医学研究重点,并希望与中国专家合作建立生殖遗传学科室。
以史为鉴,守护和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托马斯受邀来华参加纪念活动,他也希望借此机会“与中国合作伙伴继续推进人道主义的项目”。
托马斯坦言,自己对人道主义的热情来自于一个信念——患难之时,不弃友人。“我还记得祖父在1937年12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再好不过的圣诞礼物是保住了在他家避难的650条性命。”他引述祖父的话说:“人不可独善其身。救人于危难,挺身而出,方显价值所在。”作为约翰・拉贝的后代,他将致力于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谈到对战争的反思,托马斯说:“世界需要和平,我非常赞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铭记历史,意义重大。纳粹德国曾实施过大屠杀——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绝不容许再次发生。二战之后,德国主动承担责任并与以色列、法国、波兰等受害国实现了和解,遗憾的是,并非所有国家都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记者 郭晓红 任斌 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