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康 | 联合国80年:时代新挑战与中国新贡献


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和平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在创立80年之际,联合国乃至整个多边主义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再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战后国际秩序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领军国家中,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民粹主义思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指出,“我们正面临我们有生以来最大的危机”,并称“世界必须觉醒”。
一、百年变局影响深远。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矛盾、竞争、摩擦乃至冲突此起彼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给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带来新的挑战。国际法在国际造法和渊源、国际法律关系和实体规则、实施和遵守层面都面临全方位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大国协作陷入困局。有些大国迷信实力至上,打开了丛林法则的潘多拉盒子。一些国家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国际共同利益之上,对联合国和国际法采取“合之则用、不合则弃”的选择性态度。新兴领域的国际立法步伐放缓。多极格局不能是无序的状态,如果没有了规矩,昨天在餐桌边,明天就可能在菜单上。
三、全球化发展动力衰退。以世贸组织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遭受重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落实缓慢、全球发展事业面临巨大挑战。美西方国家不断强化“泛安全化”的外交政策取向,严重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四、集体安全体制受到冲击。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久陷泥潭,乌克兰危机延宕加剧,中东冲突、印巴冲突硝烟再起,以美俄核裁军条约为基础的国际军控体系遭受重创,引发新一轮核军备竞赛的危险大大增加,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集体安全体制受到新的严重冲击,安理会本身也再次成为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主战场。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和在《联合国宪章》第一个签字的国家,中国必须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传承赓续联合国80年前成立的初心,为联合国改革和国际法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一、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大力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政策,也是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挑战的解题思路。应以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为契机,坚持公道正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
二、推动世界走向持久和平。持久和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反对“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坚持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为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作出不懈努力,共同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三、推动国际法取得新发展。坚定不移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制度建设,主动将我国国际法理念和主张与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体系衔接,创新国际法实践,带头做国际法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当下,各国在深海、极地、外空和网络等有形或无形的新疆域的活动,急需国际法的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为破解国际立法难题注入新动能。
四、推动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利。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是发展中国家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也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将积极开展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五、推动“三大全球倡议”落地生根。“三大全球倡议”统筹发展、安全、文明,契合时代要求,顺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维护国际团结的共同追求,是消弭发展赤字、破解安全困境、促进文明繁盛的重要理念指引,是中国为深化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要持续推动“三大全球倡议”的法治化进程。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将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制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法的平等统一适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