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过来人的困惑:有的年轻人,找对象“等、靠、要”?
幼年,我在外婆家长大。村里有个光棍名叫安安,安安家里穷,住两孔土窑洞,家里兄弟姐妹多。到了适婚年龄,没人为安安说亲。他不干农事,四处游荡,常常到我外婆家。外婆家门口有棵大杨树,安安袖手,倚着树身,对我外爷说:“叔,你给我说个媳妇啊。”
外爷不理他。
他又嬉皮笑脸对我外婆说:“婶婶,你看谁家女子还没对象,给我说和说和。”
外婆说:“好娃哩,你要勤快,要好好干活呢……”
安安不以为然,依旧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小小的我看见他,也要扭过头,“呸”一声。
2025年2月,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同比减少157.4万对,下降了约20.5%。
当代青年不谈对象、不结婚的现象越来越多。原因是多元的。在未婚人群中,有的青年认为,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负担太重,想先好好工作,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过几年再谈婚论嫁。也有青年,受所谓的“原生家庭”话题、身边朋友婚后状态不良等因素的影响,对异性不抱期望,认为单身更好。人人都向往幸福的生活,希望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婚恋市场也不免被量化:学历、工作性质、收入、房产,甚至双方父母有没有工作、身体情况如何,也都成为婚恋交往的硬指标。人的社交途径也发生变化,过度依赖网络社交,理性以绝对压迫的姿态碾压感性,爱情升温也很难。爱、被爱、步入婚姻,变得艰难。
于是,各种“逼婚”“问婚”、关于婚姻的八卦渐次铺开,成为压在当代未婚青年头上的大包袱。父母安排相亲,父母在公园里自己为儿女找对象,婚恋网站的情感导师,婚恋社群的群主,轮番上阵,“围攻”当代未婚青年。青年们情愿或不情愿地,受到婚恋问题的干扰。
然而,在未婚青年中,仍有一部分群体,渴望爱,渴望家庭,希望结婚,只是,他们把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寄托在他人身上。那些量化的指标,希望完全由别人帮忙完成。如同我在幼年时遇到的外婆村的光棍安安一样,他们渴望婚姻,而自己在“游荡”。
我开的水果店,装修好后,承包给一个朋友运营。朋友的弟弟在店里当店长,他是个大龄未婚青年。有一天,我和朋友、朋友的弟弟一起吃饭,刚一落座,那弟弟对我说:“王哥,你给我找个媳妇啊。”
我说:“找媳妇这事太复杂了,首先得情投意合,其次你们要交往,要了解,真正能过到一起才行,这都得你自己来呢。”
他说:“我自己不行,没人看上我么。”
我问:“那你准备咋弄?”
他说:“只能看家里人给我咋安排,看我哥给我咋安排……王哥,你要看到哪里有合适的,你给我安排也行。”
朋友瞪了他弟弟一眼,说:“我再替你把饭吃了!”
还有一次,我去某地看水果。果园主人有个儿子,三十岁出头,还未成家。在果园劳作期间,果园主人就说起他儿子,说他儿子干活干得好,脑子也聪明,就是不找对象。儿子反问他父亲:“是我不找对象吗?车呢?房呢?钱呢?”
父亲说:“你自己的婚姻大事,你自己不张罗,你等着我给你送到手里吗?”
儿子说:“只要这些你给我准备好,我马上就能结婚。”
父亲问:“那你自己在你自己的事情里起啥作用?”
“我能起啥作用?我啥都没有我咋起作用。”儿子吼叫。
我与果园主人面面相觑。果园主人叹息:“现在的娃,思想不一样了!”
父母、亲戚、朋友,盼望着未婚青年步入婚姻,夫妻和鸣,把日子过好。也多有人像承担自己的责任一样,把未婚青年的婚恋事项扛在自己的肩头,处处操心,处处叮咛,唯恐有了什么闪失。
运营水果店的朋友表达过,“我要尽快给我兄弟寻个媳妇”。
果园主人也说出,“娃的婚姻,是我的任务,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任务完成呢”。
然而,渴望结婚而未婚的青年,理直气壮地“等、靠、要”让人沮丧。自己的婚恋大事,自己才是第一且唯一的责任人。不能做倚在大杨树上,做袖手旁观状的安安啊。
(作者为上海果品行业从业者)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王文东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