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理通三迤】激活旅居人才“一池春水”

作者:冯适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健全评聘激励机制”。如何将“旅居流量”有效转化为“发展增量”,以旅居人才“一池春水”绘就乡村振兴“满园春色”,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题。

智汇多元,精准对接专业优势。旅居人才群体覆盖公共管理、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多元领域,兼具深厚的理论积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深入乡村旅居,与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及村民群体形成高频互动,成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智力补充。用好用活旅居人才资源,首要在于构建其专业能力精准释放通道。建立“专业需求+人才供给”动态匹配机制,通过设立乡村发展顾问委员会,引导旅居人才聚焦村级产业发展规划、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田园综合示范体打造等重大项目和中心工作,参与决策咨询,将知识储备与实践智慧转化为补位发展的关键资源,实现专业能力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

资源融通,多维激活要素潜能。产业与就业是农民增收之源、乡村振兴之基。旅居人才在其深耕领域普遍积淀了丰富的资源网络,作为特殊的人才资源枢纽,其背后联结着产业资本、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维要素,蕴藏着招商引资渠道、技术转化平台、公益支持网络等。构建“旅居人才资源图谱”,在充分尊重旅居人才意愿的基础上,梳理其关联企业、科研院所及公益团体网络体系,以创新机制激活其联结价值,有效发挥其在招商引资、种养殖业引智、公益事业发展等领域的辐射效应。在具体实践中,可借力旅居商人推动资本技术对接本地农副产业,依托退休学者引入农业科创团队开展试验示范,借助公益博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一老一小”民生工程。 青苗育才,系统构建培养体系。面对驻村选调生规模持续扩大的新形势,建议在现有培养体系基础上,充分发挥旅居人才的地缘优势,探索建立“旅居导师+本土苗子”的传帮带机制,根据青年人才的成长阶段、能力短板、发展诉求,结合旅居人才的专业资历、服务意愿及个性特征,推行“行业对口、双向选择”的结对培养模式。通过匹配在村选调生与旅居导师,以项目跟学、田野调查等形式开展在地化培养,并构建“成长追踪”体系,动态优化培养方案,助力本土人才快速适应岗位需求、融入社会发展。

聚流成海,人尽其才。旅居人才的价值不在于停留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其与地方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旅居人才开发作为新兴课题,在理论框架构建、政策工具创新、服务机制完善等方面仍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用好用活旅居人才,需探索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管理体系:通过系统布局健全旅居人才服务体系,以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服务中枢,完善生活保障与干事激励机制,将知识输出转化为荣誉认证与发展机遇,以制度活水涵养人才生态,使旅居人才从“过路清风”化为“扎根春雨”,用“一池春水”绘就乡村振兴“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