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上新街上,大罩棚市集里的四方食事

晨曦微露,古道边,薄雾中,集市的轮廓渐渐清晰。石板路上,脚步匆匆,商贩们肩扛手提,或篮或筐,装满带露珠和泥土的货物。阳光渐渐洒满整个集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巨大的罩棚,由粗大的竹竿和厚实的帆布搭建而成,为熙熙攘攘的人群遮挡着烈日的炙烤。

棚内,各式各样的摊位,琳琅满目,从新鲜的瓜果蔬菜到手工制作的布鞋,从热气腾腾的早点摊到摆满各式玩意儿的杂货铺,应有尽有。摊主们高声吆喝,吸引着过往的行人。偶尔,一阵风吹过,带来一丝凉爽,夹杂着各种食物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新街大罩棚市集,远近闻名,热闹非凡。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老城中的叫卖 叫卖中的烟火

1934年出版的《济南大观》中,这样记载:“一在商埠万字巷,一在纬十一路新市场,一在城内刷律巷。陈列鸡鱼鸭肉、海味蔬菜,每晨购者拥挤。”

自清末开商埠,济南工业、商业发展迅速。论烟火气、性价比,旧时济南人去大罩棚市集,仍是首选。人们购买日常所需是辅,借故来聊家常是真,三两好友街头相见,聊聊最近事,人间难得的惬意。

每个区域卖的东西都各成一类。南边是“饕餮”聚集地,暖暖和和的甜沫、酥掉渣的油旋、油津津的把子肉……罩棚底下,几人坐在马扎上,一口粥一口肉,酣畅淋漓、大快朵颐。在北门入口处,两侧是时令蔬果摊位,摆满烟台苹果、莱阳梨。夏季,肥城的桃子上线,还有嘎嘣脆的乐陵小枣。冬季,糖炒栗子是首选,整个街巷飘满香甜,人路过,不买都难。

罩棚市集的“前世今生”

集市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从原始社会的以物换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罩棚市集,在传统集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最大亮点,便是方便灵活、随意挪动的罩棚设计,既遮阳挡雨,又便于拆卸重组,摊贩们可以根据天气变化或经营需要,轻松调整摊位位置与布局。

简易的罩棚,内有乾坤。棚子的牢固,全靠棚匠绑扎的功夫,用一种一尺多长的别棍,通过绳套,将棚架的吃力处连结在一起。扭转别棍,能够让这些结合点更加紧密。拆卸时又能通过旋转它轻易泄劲儿,完全不损伤材料,非常精妙。好的棚架,牢牢地扒在屋面之间,无论多大的风吹过,也能纹丝不动。

“变身”潮流打卡地

从经三路复古市场,老厂房文艺市集,到走红社交媒体的民族大街,近几年,老式市场常常人头攒动,尤其周末或假期,每每排起长龙。

不禁想问,老式市场到底有何魅力,引得“人间烟火客”络绎不绝?这里藏着生活的本真模样。咿咿呀呀的孩童,讨价还价的顾客摊贩,拄着拐杖、提着菜篮步履蹒跚的老人,市场像浓缩着一个社会。正如汪曾祺所说:“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当以生活参与者的角色走进市场,我们可以品到一年四季,有苹果的甜、橘子的酸、尖椒的辣,还可以窥见当地居民的一生,更能感受一座城市的温情。听着摊贩带有乡音的吆喝,拿起一捧挂着露水的鲜果,或许这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岁月悠悠,上新街老罩棚市集昔日的繁华喧嚣已变成记忆,但那份深植于民间的烟火气与文化底蕴,却愈久弥香。在时代的浪潮中,并未消逝,它在新与旧的交织中得以延续,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生。(新黄河记者:杨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