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桃坪春色滋味长,“茗师”妙手焙茶香

四月,正是茶的季节,黔北凤冈县蜂岩镇的桃坪村,被茶装点得春意盎然的山山岭岭,被茶香润得浓浓郁郁的村村寨寨,显得一派忙碌。

“大家抓紧采啊,今天采‘银宝石’原料。”清明节一大早,种茶大户李宜刚正忙着招呼茶园中的20来个村民采茶,突然看见牟小玲快步走来,赶紧打招呼,“牟老师,您来得正好,麻烦您再给大家讲讲采茶的标准。”

牟小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牟氏茶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贵州茶产业专家服务团成员、凤冈县众一茶叶实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是名师,也是明师,更是“茗师”。自3月下旬以来,她就一直蹲点在桃坪,不是在采茶的茶山上,就是在制茶的车间里。

“一芽二三叶,身长二寸三,颗颗应匀齐,枝枝肥嫩鲜。”牟小玲站在茶蓬边,信手拈来了几颗茶青,一边示范一边教大家采摘口诀,“这就是‘银宝石’的采摘标准,大家要严格按照这个来采,我们收青严格,十颗茶青要八颗达到标准才算合格。”

牟小玲说,凤冈众一茶业是贵州“春秋茶”的重要生产基地,而“银宝石”又是“春秋茶”的拳头产品,是用一芽二三叶做的名优茶,当天是“银宝石”生产的第一天,她是第二次走进茶园指导茶农规范采摘。

“用一芽二三叶做名优茶‘银宝石’,是‘春秋茶’的一个创新,不仅提高了茶青的下树率,更让茶农得到真正的实惠。”李宜刚说,一芽二三叶茶农采得起量,众一茶业厂收的价格也好。而茶园里,随处可见背起背篼采茶的茶人,这与别处提起小小茶篓采茶形成鲜明的对比。

据了解,桃坪村在15年前开始种茶,当时李宜刚还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的村干部,带头种了40多亩茶,一年能收获一二十万元。整个桃坪村,有茶园四千亩,不仅茶园生态很好,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相间,而且种植管护全部按照有机茶园进行,茶叶检测年年达到欧盟标准。

“桃坪因茶而变因茶而富,村里面不少老年人开玩笑称,种三四亩茶,比养一个儿强。”李宜刚说,春茶开采,一下地头一天就能挣个两三百块,这些的确要感谢牟小玲和他们引进的众一茶业,让茶农的茶叶子变现成红票子。

众一茶业的厂房在山脚下,牟小玲从茶山下来,正好赶上一批杀青后的茶叶进入揉捻工序。“目前我们一天要收两千斤茶青,设备都是满负荷运转,前些天一直在生产毛峰、翠芽等。”在清香扑鼻的车间里,七八个萎凋槽铺满茶青,杀青的大“滚筒”不停转动,传送带源源不断将杀好青的茶叶送到揉捻点。

“牟氏茶制作技艺,对于工艺非常讲究,需要‘四炒三揉’,手法一定要掌握好。”在车间里,牟小玲抓起一把二炒后的茶条,放在手心,她那两只手好像有“魔力”一般,看似很随意的几下子,原本一片绿色的茶条一下子就显现了细细密密的白毫,而且条索也更加紧细了。

“牟氏茶制作技艺”是黔茶泰斗、牟小玲的父亲牟应书老先生创新创制的,开了用一芽二三叶原料制作名优绿茶的先河。这边还在揉捻,而车间的另一头,阵阵茶香突然弥漫开来。飘来阵阵茶香的是马上要出锅的第一批“银宝石”。

打开烘箱,将茶冷却,接着风选。10多分钟后,2025年的第一泡“银宝石”经千揉百捻终于出炉,牟小玲抓起一把,走进茶室,烧水试茶。

茶盒中,颗颗“银宝石”紧结盘曲,有毫绿润。投茶问水,一看汤色,绿亮清透。分入杯中,顿时满室浓郁的嫩栗香,久久不散。啜一口,顿觉浓爽带鲜,甘味悠长。再看叶底,绿亮,柔软,带芽,如同才从茶树上采摘的一样。

在茶气氤氲中,窗外茶山如画,阳光漫射茶蓬,微风轻拂山岗,思绪万千跌宕,于是想到四句短语:

桃坪春色滋味长,茗师妙手焙茶香;千揉万捻匠心作,人间一盏清和汤。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左国辉

编辑 杨羽

二审 李劼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