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江滔滔,讲述着那段英雄传奇……

鸟瞰兰溪老城新区。兰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
63师虽伤亡惨重,仍死战不退!
这是1942年5月浙赣会战中发生在兰溪的一幕。
守方:国民革命军第49军第63师。
攻方:日寇中国派遣军第15师团。
兰溪地处浙江中西部,是浙赣铁路和钱塘江运输的“咽喉”。面对敌寇疯狂进攻,守备兰溪的国民革命军第49军第63师打出了血性,两天时间,数倍于我的鬼子只前进了几公里。最终,敌我双方在兰溪城外的邑厉坛形成对峙。
原计划我军只需坚守兰溪一天,此时,已整整坚守了4天。
战略目标已经达成。第四天傍晚,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一阵接着一阵。部队接到命令:趁着夜色,按梯次撤出。来接应的21军第146师独立工兵第8营负责断后。
待63师撤退完毕,按照作战部署,8营代理营长黄士伟带着二十几名战士,开始布设“地雷阵”。
此时的黄士伟尽管只有21岁,却已是5年军龄的老兵了。5年前,正在成都读高三的他,看到一则“招收战地服务员”的启事。作为家中独子的他,留下一封遗书,便义无反顾投笔从戎。
他先是来到江西工兵学校学习爆破,此后,几经战阵搏杀,成了小有名气的少校“爆破专家”。
他们携带的这批地雷是重庆的兵工署第二十工厂试制的新款地雷。作为“爆破专家”,他对每一种地雷的功效熟稔于心,这种地雷填装了TNT炸药,威力巨大,刻度盘上能调出4种触发方式。头一种最灵敏,轻轻碰下就炸,专灭鬼子散兵;第二种重物压上才会炸,专门收拾卡车和战马;还有两种是用拉绳和电发引爆的,适合打埋伏……
夜色中,黄士伟等人头顶装满地雷的沉甸甸的竹筐,涉过波涛汹涌的兰江。敌人的炮弹犁过夜空,划出一道又一道猩红,有些炮弹就在勇士们身边炸响。但他们没有停下脚步,在泥泞的小路上,快速前进着。
接到布雷任务后,白天,黄士伟已潜入布雷地点仔细侦察了地形,哪颗雷布在什么地方,他早已了然于胸。
一颗又一颗地雷,都按照他事先设定的位置布置完毕,特意留下了一颗4号甲雷。他要把它埋到三岔路口那个小土丘上。
附近地势较平,只有这个小土丘是个制高点,要想观察周围地形,这里是最佳位置。他这样判断:到了三岔路口,鬼子的指挥官一定会登上制高点观察下一步前进的路径,这种泥泞的环境,日酋一定会骑在战马上,小鬼子只要踩上4号甲雷,定教他人仰马翻。
布雷完毕,又做了精心伪装,黄士伟才引兵而去……
黄士伟判断得一点没错,翌日,酒井直次拟率鬼子继续猛攻。谁知他的对手已没了踪影。他大吃一惊,带上卫队策马朝前沿阵地冲去。
83年后的今天,我们从资料上找到了这个敌酋的照片:戴着一副圆圆的玳瑁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实则,这是一个恶贯满盈的魔鬼。
酒井直次1891年生于东京,是日本战国时期武士酒井忠次的后裔。他1911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以步兵第4联队队长身份侵我华夏。
这个小鬼子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所部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一次扫荡中,竟让部下进行奸淫比赛……
1942年春,任第15师团师团长的他又将魔爪伸向兰溪。兰溪是个千年商埠,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的美誉。这里,注定会成为酒井直次的葬身之地。
5月28日这天早上,酒井直次策马带着卫兵来到邑厉坛阵地前。他先是拿望远镜,朝我方阵地望了再望,满腹狐疑的他骑在马上愣怔了半天,命令部队朝我方阵地进行试探性进攻,迫击炮、掷弹筒、轻重机枪响成一片。
枪炮声停后,眼前,除了茫茫雨雾、兰江汩汩静流和江岸上那一棵棵挂满杨梅的绿树,四野静悄悄。
酒井直次终于放心了,嘴角露出了一贯的狞笑,扬鞭催马便向那个小土丘奔去。到了土丘顶部,小鬼子还忘不了炫一下马技,翻腕提缰来了个特写。就在马蹄落地的刹那,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人、马都被一股巨大的气浪抛向半空。
卫士们哇哇叫着,朝土丘冲来,又触发了其他地雷,四周“轰轰”响成一片……
9月28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头版刊出这样一则消息:《兰溪战斗中我毙敌酒井中将》。消息还提到,兰溪之战,日军伤亡上千人。
至于酒井直次是怎样死的,文中没有提到。很长一段时间,日寇对酒井直次的死,也讳莫如深。
兰溪之战后,黄士伟又随部队转战浙西、赣北及皖南,直至抗战胜利。
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内战。不愿打内战的他,毅然离开部队回到了成都,考进了西南合作专科学校。解放后,他在成都第一酿造厂当了一名会计,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
中学时代就喜欢舞文弄墨的他,此时笔底更有了许多人生的厚度和风云,闲暇经常与一帮诗友诗词酬酢,悠然自乐。
1984年,酒井直次的死因才终于解密——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派遣军》一书中,对酒井直次被炸的详细过程作了披露,书中特别写了这么一句:“现任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
第二年,64岁的黄士伟偶然从资料中看到了日方的记载,也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这位历经了无数人生风雨的老者,挥毫写下了《江城子·黩武穷兵必自焚》:“日酋酒井战争狂,鼓声昂,马蹄忙。紫绶雕鞍,万骑渡兰江。为报天皇夸虎将,驱劲旅,攻寿昌。酒酣胸袒上沙场,豹驱羊,正鸱张。马踏埋雷,霹雳震山冈。血肉腥膻污净土,浙赣路,陨天狼。”
黄士伟巧埋地雷炸死日酋酒井直次的新闻传开后,黄士伟成了人们心中的大英雄。很多人上门向他表示敬意,有出版社找到他,希望他能写回忆录,还有不少团体希望他能去作报告,他都谢绝了,云淡风轻地说了这么一句:“家国被辱,我只做了男儿应该做的事!”
不过,有一件事他始终挂在心头:兰溪市地方志编纂室胡汝明先生约他重返兰溪,看看曾经浴血战斗过的地方。胡先生信中说:“当年的杨梅林还在。杨梅又大又甜!”他爽快地答应了。
可是,随着年龄增长,一场又一场的病痛,让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爽约……2014年,老英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又是一个夏日的午后,“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来到兰溪,找到了胡汝明老人。98岁的他耳聪目明,骑着电动车带我们来到了黄士伟埋下4号甲雷炸死酒井直次的所在。
如今,这里已成了一个草木葳蕤的口袋公园。兰溪市政府取本地青石立起了一座“抗战成果纪念碑”,碑旁建有一个凉亭,檐牙高啄投下一抹浓荫,浓荫下的美人靠上坐着几个悠然谈天的老人。
坐在亭里,能听到不远处兰江的涛声,能闻到杨梅那浓浓的香甜……
胡汝明老人说:“兰溪水好土好杨梅好。现在政府发展特色旅游,在当年的战场上建起了50里长的‘杨梅长廊’,遗憾的是,黄士伟没能看到。”
不过,我们认为,如果黄士伟和当年那些抗日英雄泉下有知的话,一定不会有遗憾:因为,他们期盼的,不正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情景吗?!(记者章正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