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4岁的她 捐献器官组织救五人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如今家人想“好好回报社会”
年仅24岁的她 捐献器官组织救五人
“蒙恩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现在把她能用的器官和组织捐出去,也算是替她、替这个家,好好回报社会了。”15日,68岁的江贤秀看着病床上已失去救治希望的长女江蒙恩,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最终,在取得妻子和心智健全的长子一致意见后,夫妻俩郑重地在器官捐献同意书上签下名字,让24岁的江蒙恩以另一种方式“活”下去。
19日,江蒙恩的器官和组织获取手术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当她的肝、双肾和两个眼角膜被小心取出,意味着将有3名受捐者重获新生、2名受捐者重见光明,她共将帮助5个家庭。

江蒙恩父亲江贤秀在器官捐献同意书上签下名字并按手印。
一家六口四人残
重担就靠一人挑
江贤秀一家,是闽侯县洋里乡花桥村无人不叹的特殊家庭——全家六口人,有四人身患残疾,全靠江贤秀一人撑着。
江贤秀和妻子育有二子二女,可命运却让三个孩子患有智力低下,别说正常交流,就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只能从唇齿间蹦出“爸爸”“喝”这类简单的词语。其中,长女江蒙恩的健康状况最让人揪心:除了智力缺陷,她还伴有重度脊柱侧弯和胸骨前凸,后背高高隆起,胸口向前凸出,既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跑跳,也无法躺平睡觉。
“孩子小时候,我出门要抱一个、背一个,手里再牵一个……”回忆过往,江贤秀的声音忍不住发颤。那些年,天没亮他就要带着家人来到田间地头,一边种地,一边盯着他们防止走失,回家后还得给他们喂饭、洗澡、换衣服,夜间要常醒过来,给孩子们盖被子。如今,最小的孩子都20岁了,江贤秀也没想过放弃:“都是我的亲人,我不扛着怎么行?”
众人帮扶送温情
暖流环绕这个家
比起自己的辛劳,江贤秀说的更多的,是藏在苦日子里的“甜”。政府的兜底帮扶、乡亲的邻里情、陌生人的爱心援助,像一股股暖流,支撑着这个艰难的家,走过一程又一程。
早在10多年前,政府便秉持人性化关怀,为江贤秀一家逐一办理了低保,同时落实残疾人补助。早年江贤秀还能靠种地维持全家生计,可随着年纪渐长,又患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干农活愈发吃力,低保和残疾人补助就成了全家的生计来源。
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被特殊学校妥善关照。江贤秀的三个残疾孩子都曾到闽侯当地的特殊学校读过五六年书。学校免去了所有学费、伙食费、住宿费,老师们也倾注了大量心血训练孩子。尽管这三个孩子智力存在缺陷,干预效果较差,但渐渐地还是有了吃饭、穿衣的重要生活能力。

2024年6月1日,福州爱心人士余英与志愿者邀请江贤秀及三个孩子来榕游玩,图中左四为江蒙恩。
低保户的高额度医保待遇,更是大大缓解了江贤秀“怕生病”的心头重压。民政部门也总会在其家人住院时伸出援手,及时送上补助。
而社会的关爱同样温暖人心:邻居看到孩子们,会顺手递上一串葡萄、几个饼;村里的菜农摘完菜,总会装上几把送到他家;素未谋面的人们听说他们的处境,专程开车送去一袋袋干净的衣服等物资,有人还特意给江贤秀捎了一件保暖的皮衣;福州爱心人士余英带领的福建省慈音爱心服务中心团队,更是坚持每年驱车一个多小时去他家探望,送去食物、生活用品和慰问金……
“每一份帮助,我都记在心里。”江贤秀说,这些善举,成了他扛下去的生活底气。
捐献器官和组织
实现一人救五人
本月5日,24岁的江蒙恩因胸闷、气促加重,被送进闽侯当地医院,随后陷入昏迷。检查结果让江贤秀大为伤心:她心肺衰竭、大面积脑出血,医生坦言“回天乏术”。
14日,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联合人体器官捐献获取组织(联合OPO)工作人员找到江贤秀,让其知晓无偿捐献江蒙恩可用器官和组织的救人选择。江贤秀征求妻子及心智健全的长子意见。22岁的长子说:“让姐姐去救人吧。以前一直是别人来帮助我们,现在我们要让爱流动出去。”江贤秀也赞同地说:“蒙恩躺在病床上很痛苦,如果她的器官和组织能帮助他人减轻痛苦,那对我们来说,也是光荣的事。”
19日,江蒙恩在福建医大附一医院完成了捐献,成为能救助五人也就是五个家庭的无偿捐献者。获取手术进行前,江贤秀轻抚爱女额头,做最后的道别。那一刻,坚强的江贤秀,泪水夺眶而出:“蒙恩,你要去帮别人了,是好事……”

获取手术前,医护人员深深鞠躬致敬。
20日,江蒙恩的遗体在福州市殡仪馆火化。
一个一生都在接受爱的苦难灵魂,最终以最温暖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的升华;一个始终心怀感恩的家庭,用“以爱报爱”的选择,让人间善意有了最动人的回响。(记者 朱丹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