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奶奶给孙子洗澡,忘记兑凉水,4岁孙儿重度烧伤,皮都掉完了一层

"妈妈,我好痒... 能不能抓抓?" 深夜病房里,4 岁的阳阳(化名)蜷缩在病床上,浑身缠着纱布,嫩红的皮肤上还渗着组织液。看着孩子因剧痛扭曲的小脸,妈妈李女士崩溃大哭 —— 仅仅因为奶奶洗澡时一个转身拿衣服,这个本该在幼儿园玩滑滑梯的男孩,如今要经历至少 5 次植皮手术。更让人揪心的是,家人一个错误急救操作,竟让伤情雪上加霜。这场本可避免的悲剧,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带娃无小事,烫伤急救知识必须刻进 DNA!

4 月 17 日下午 3 点,河南周口的王奶奶像往常一样准备给孙子洗澡。太阳能水箱里的水晒了三天,水温接近 70℃,她接了半盆热水放在洗手台旁,转身去院子里拿晾晒的衣服。万万没想到,懂事的阳阳想 "帮奶奶先洗脸",踩着小板凳够水龙头时,不慎摔向热水盆。

"哗啦" 一声巨响,整盆热水兜头浇下,阳阳瞬间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王奶奶冲进来时,孩子已经趴在地上,秋衣秋裤被热水浸透,紧贴在腿上。爷爷听到哭声后,第一反应是 "赶紧脱衣服!",他用力扯下阳阳的秋裤,却连带撕下大片皮肤,露出血肉模糊的创面 —— 这个看似 "正确" 的急救动作,竟成了二次伤害的开端。


"当时我脑子一片空白,就想着赶紧冲凉水。" 爷爷哽咽着回忆,他抱着孙子在水龙头下冲了 5 分钟,但水流过大又冲破了部分水泡。等 120 赶到时,阳阳的前胸、腹部、双腿已大面积红肿,部分区域呈现灰白色 —— 这是深度烫伤的典型症状。

阳阳的遭遇,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90% 的家长不懂正确烫伤处理。 据中国烧伤创疡杂志数据,我国每年约有 2600 万儿童发生意外伤害,其中烫伤占 30%,而因急救不当导致伤情加重的比例高达 45%。

阳阳家人踩中的 3 大急救雷区:

  1. 强行脱衣
    ✘ 错误操作:直接撕扯粘连衣物,导致皮肤脱落
    ✔ 正确做法:用剪刀小心剪开未粘连部分,保留贴皮衣物
  2. 水流过急
    ✘ 错误操作:用高压水流冲洗,冲破水泡引发感染
    ✔ 正确做法:温和水流持续冲洗 20-30 分钟,水温以 15-20℃为宜
  3. 盲目相信偏方
    ✘ 错误操作:涂抹牙膏、酱油(阳阳奶奶曾想涂香油被制止)
    ✔ 正确做法:除清水外不涂抹任何物质,避免加重清创难度


"很多人以为烫伤后冲凉水就行,其实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预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任张医生指出,阳阳因处理不当导致部分浅二度烫伤升级为深二度,植皮面积增加了 30%。

在重症监护室外,阳阳的爸爸常先生蹲在墙角猛抽香烟。为了凑手术费,这个木工师傅每天凌晨 4 点就去工地,双手磨出了血泡。"两次植皮已经花了 12 万,后续至少还要 20 万..." 他声音沙哑,"村里捐了 3 万,水滴筹筹了 5 万,但亲戚都借遍了,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更让人揪心的是阳阳的心理创伤:原本活泼的孩子现在只要看到水盆就尖叫,夜里频繁做噩梦惊醒。王奶奶每天以泪洗面,逢人就说 "是我害了孙子",甚至出现抑郁倾向。这场悲剧撕开了一个残酷现实:一次意外足以摧毁一个家庭,而预防悲剧的关键,在于成年人的认知升级。


在医院走廊的宣传栏上,贴着这样一句话:"烫伤不是意外,而是可预防的伤害。" 为了让更多孩子远离痛苦,我们整理了家庭防烫必备指南

环境改造:厨房、卫生间加装门锁,热水瓶放置在儿童触达不到的高处

水温控制:洗澡水先放冷水再加热水,用手腕内侧测试温度(不超过 40℃)

急救演练:每月和孩子模拟 "烫伤怎么办",教会他们喊 "爸爸妈妈,我被烫了!"

知识储备:保存当地烧伤科医院电话,熟记 "冲 - 脱 - 泡 - 盖 - 送" 五字诀


阳阳的主治医生说,就算后续恢复顺利,他腿上也会留下永久性疤痕。这场代价沉重的 "教育课" 提醒我们:在孩子的安全面前,永远没有 "差不多就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