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年轻人街头“要饭”,玩梗还是越界?

近日,云南大理古城的街头,出现了一些年轻人,他们摆一张写着“要饭”的纸板在地上,坐在马路上抽烟、喝酒、聊天、拍照。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展示他们“要饭”的照片,评论区里有的网友表示向往,有的网友表示不理解,直呼“抽象”。(3月5日澎湃新闻)

从参与者的描述来看,他们的“要饭”行为并非真的出于生存需求,而纯粹是为了找乐子。他们有自己的“要饭群”,成员来自不同地方。这种行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众多人加入,甚至还有游客主动递上香烟、啤酒等物品,说明它确实满足了一部分人对新奇体验和社交互动的渴望。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种叛逆的自我表达,更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在他们眼中,只要不影响他人、不欺骗他人,这种行为就并无不妥,甚至还显得很酷。

对于部分年轻人来说,这种“要饭”行为是一种新奇的社交与娱乐方式。正如某位参与者所说,“要饭”是约人的由头,为年轻人创造了独特的社交场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渴望打破常规,寻找能释放压力、展现个性的出口,可以理解。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行为,对于一些参与者来说可能是在用行为艺术对抗生存焦虑。就像打工人把工位盆栽养出禅意,他们把“要饭”玩成解压游戏——既然正经工作卷不动,不如在街头演绎黑色幽默。但问题在于,当“要饭”变成社交货币,本质上是在消费公众的善意。就像之前有博主用乞讨资金买手机、买车,看似没违法,实则透支社会信任成本。

而且,在这个“流量为王”的社会,也不乏有些挑战“要饭”的参与者是为了吸引网民眼球、博取关注度、吸引粉丝流量。事实上,从古至今,“要饭”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年轻人组团“要饭”的行为,看似是“玩梗式社交”,实则是一场披着亚文化外衣的价值观碰撞。若是任由这种模式不断泛滥蔓延,模仿者蜂拥而至,可能会误导更多年轻人以及未成年人,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此外,虽然参与者声称没有影响他人,但事实上,一群人在街头聚集“要饭”,难免会扰乱公共秩序。

任何事都有边界、有底线,玩梗、娱乐也得讲究底线,拿捏好分寸。这种分寸在于,个性表达需要在尊重文化礼仪和社会秩序的前提下进行——真正的酷,应该是既能表达态度,又不让路人被迫成为“行为艺术付费观众”。像“要饭”这种行为看似有趣,实则无聊。年轻人完全可以在合法合规、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用更积极健康的方式结交朋友、释放压力。(董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