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手指、抽静脉血、动态监测,血糖检测“三剑客”有何区别?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监测是日常疾病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从常见的指尖采血、静脉抽血,再到前沿的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它们究竟有何差异?“糖友们”又该如何选择?
毛细血管末梢血糖检测:检测人体毛细血管中的血糖浓度,又被称为指尖采血。由于血细胞会消耗部分葡萄糖,所以末梢血葡萄糖浓度通常略低于静脉血。其优点是操作便捷,患者可自行在家随时检测,便于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不足是检测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操作手法、局部血液循环、试纸质量、血糖仪校准等。比如,采血时手抖、挤血用力过猛致使组织液混入,会使血糖值偏低;试纸受潮、过期或者血糖仪未校准,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酒精棉球消毒后未完全晾干就检测也会影响数值的准确性。
静脉血糖检测:医生从患者胳膊抽取血液,经离心处理后,在实验室使用专业仪器测定血浆中的葡萄糖水平。这种方法准确性更高,但患者需前往专业医疗机构且测定后无法立即获取血糖值,时间成本更高。
动态血糖监测:将葡萄糖传感器植入皮下(通常选择在上臂等部位),传感器与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通过发射器将信号传输至接收器或相关应用软件,转化为血糖值并显示出血糖变化曲线。其优点是能够持续监测并反映血糖动态变化趋势。目前可实现每5分钟输出一个血糖值,如同给血糖安装了一个“24小时监控摄像头”。有些患者夜间睡眠时段容易出现低血糖,动态血糖监测能实时发现并及时提醒患者。它还能帮助患者了解在不同时间、不同活动状态下的血糖变化规律,尤其适合血糖波动大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不足在于,进餐后血液中葡萄糖扩散到组织间液需要一定时间,且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会被周围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因此动态血糖仪测得的葡萄糖水平略低于静脉血和毛细血管末梢血糖。
此外,动态血糖仪易受干扰,身体运动、环境温度变化以及涂抹在皮肤上的物质等,都可能影响传感器对血糖的准确测量,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指尖采血、静脉抽血和动态血糖监测这“三剑客”各有独特“绝招”。指尖采血如同便捷的“家庭助手”,操作简单、出结果迅速,方便患者随时了解血糖水平,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静脉血糖检测堪称实验室里的“金标准”,准确可靠,为糖尿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动态血糖监测则是连续追踪的“智能管家”,能全面、连续地监测血糖变化,捕捉到血糖波动的细微之处,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血糖管理信息。
选择血糖检测方式时,患者要依据检测目的、自身情况并遵循医生建议,综合考虑后做出选择。同时,要重视血糖监测的准确性,规范操作,定期校准设备,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血糖管理方案。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内分泌代谢科护师)